房天下 >襄阳新房 >东津楼盘 >华侨城·天鹅堡 > 楼盘动态

扫描到手机 楼盘随时看

华侨城·天鹅堡

别名:天鹅堡

孙振华:从襄阳出发对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的思考

2020-11-04 15:28:27

奇妙生长——2020首届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以华侨城奇妙镇为创作空间,旨在建设中国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特色小镇、建立中国个与小镇共同生长的公共艺术创作模式、建构中国套与小镇匹配的公共艺术制度,致力于将国际化高水准的公共艺术景观带给观众,构建城市文化新地标。

2020年10月31日,创作营开营仪式成功举办。创作营邀请艺术家及策展团队从各地来到襄阳华侨城,进行为期7天的驻地创作,期间将充分考察襄阳本土文化及襄阳华侨城现场环境,共商全新的公共艺术创作模式,研习国内外知名的公共艺术案例,探讨如何更好的结合襄阳华侨城奇妙镇实际进行公共艺术的在地创作。奇妙启幕,邀您艺起见证。

从襄阳出发

——对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的思考

  (文 / 孙振华)

(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主编;2020首届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策展人。)

襄阳华侨城奇妙镇效果图

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艺术项目,它非常具有挑战性。

公共艺术节究竟要干什么呢?三个任务:,在襄阳华侨城内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特色小镇,即奇妙镇;第二,探索一种和公共艺术小镇共同生长的公共艺术创作模式;第三,通过公共艺术小镇建设,建构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公共艺术制度。一个项目包含了三大目标,这种综合性的设计是过去公共艺术实践中所没有过的。

从策划的角度讲,要完成这三个任务,需要有明晰的思路,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这么做所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所针对的这些问题在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思考建立在两个背景基础之上:个背景是国际公共艺术这些年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呈现的普遍趋势。第二个背景是结合中国公共艺术创作实际,在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襄阳华侨城既符合中国的实际,又具有全球视野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

我们的思考分为六个方面,对应着本次艺术节的三个任务。

01

去中心化,站在特色小镇的角度思考公共艺术。

它所针对的是特色小镇的公共艺术的定位和它应有的特色。

目前公共艺术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的通病,任何项目都往大了说,似乎都是事关大局的,中心性的,重中之重的项目;在空间上,追求将作品放置在中心的区域,放在显眼的地方。很多时候,在一个不大的建设区域中,公共艺术的设置都按照国际大都市的尺度和空间关系作为参照。事实上,这种自我中心化公共艺术,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独到的趣味。

我们心目中的襄阳华侨城奇妙镇,就是一个小镇,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文化品质很高,艺术氛围很浓郁的特色小镇。所以,小镇的整体观感很重要,公共艺术需要融入小镇,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将奇妙镇建设成为一个公共艺术的特色小镇,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公共空间的再认识,以一个小镇的尺度,用公共艺术的方式,重构适合小镇需要的空间关系。

今天我们心目中最典型的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受到了古希腊市民广场、古罗马中心广场的暗示。那个时候的城市空间,有它固定的规制,一定有一个城市中心,有标志性的建筑或广场,然后围绕它向外辐射。那种城市中心是宗教或政治权力的象征。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公共艺术小镇,首先是舒适的,宜人的,它首先要强调的是去中心化。我们公共艺术的设置不是围绕中心来进行的,也不是围绕中心来组织公共艺术。在奇妙镇,人的交往、互动不一定是围绕地理中心而发生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和布局,也不会按传统的形态,特意设置在空间节点、视觉转折处、相对空旷的地方。在小镇中,只要是人们活动的地方,能够共同分享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公共艺术发生和交流的场所。

这样,奇妙镇上的公共艺术在空间布局上,将充满偶然性。这是因为,中心消失以后,艺术品势必会重新调整人和整体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希望公共艺术无所不在,出乎人们的预料,它不是像过去那样,按照纸上作业的方式先做一个空间位置的规划布局,然后按点摆放。对小镇而言,一个人遭遇公共艺术作品的方式很可能是不期而遇。

正是基于这种构想,小镇公共艺术的呈现将是小微的方式。对公共艺术的整体而言,也许它的一部分还能继续扮演传统的角色,但从今天公共艺术的大趋势看,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大型的叙事的史诗年代。国际公共艺术的发展也表明,宏大叙事正逐步被日渐增多的个人叙事所取代。过去的那种单一化的,说教的公共艺术恐怕不适合奇妙镇这个特殊的地方。

举个例子,日本东京的涉谷车站,有个很有名的雕塑,“忠犬八公”,讲的是一只狗的故事。这只被主人收养的流浪狗,名叫“八公”。八公每天早上将主人送到车站,傍晚等待他一起回家。一年多以后,主人突发心脏病,再也没有回到车站,八公始终坚信主人一定会回来,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经媒体报道后,八公的故事传遍日本,人们称其为“忠犬”,并在它等候主人归来的涩谷车站为它塑了一个铜像。现在,这个铜像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件作品就是公共艺术小微化的典型。小微不是指体量的大小,而是它切入生活的角度,它的姿态。

公共艺术的小微化所带来的,是对主题性的弱化,对生活的亲近。公共艺术小镇强调的是新奇、有趣,所以,它未必要去关心一个宏大的主题,表现多么深刻的历史内容,而是如何营造欢乐、互动、亲切的小镇氛围。

02

以人的尺度,从人的身体体验和个人感受出发,创造具有舒适感和参与感的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艺术。

过去公共艺术建设的教训之一,是许多城市空间或者是广场空间的公共艺术没有考虑到人的身体体验,人的舒适感。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感到欢愉,而是倍感压抑或空间尺度的压迫。今天许多大都市的广场中,那些精心创作的大体量、大尺度的公共艺术作品跟人的心理感受,和人们期望的那种亲切宜人的尺度是背道而驰的。

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谈到公众和公共空间关系时,说公共艺术的公开性就是要让人看见、听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共艺术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共艺术如果忽视了人的存在,忽视了人的尺度和感受,是不可能真正看见和听见的。

我们所期望的小镇公共艺术,就是创造一种与他人同在的可能性,当人们在公共空间与作品、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不必感到压力,也不必感到对陌生人的防范。和其他人共同存在于同一地点,这样的感受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是最为缺乏的。

过去审美讲距离,觉得人的审美是有距离的,距离才能产生美。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可能只具有部分的合理性。在公共艺术小镇,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身体的舒适,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在小镇空间里暂时忘掉了自我,忘掉了烦恼,忘掉了利益纷争,忘掉了生活的紧迫,美才会油然而生;才会产生康德所说的那种不计利害的,自由的心境。所以,小镇之美的前提是空间体验,身体体验,而后获得精神自由。

过去公共艺术强调凝聚共识,强调一致性、普遍性,尽量反映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趣味。这一点也未必是奇妙镇公共艺术实践的准则。

我们更希望小镇的公共空间是一个让个人的经验和公众经验能够产生有效连接空间,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小镇的集体意志和共同认识;作品一定要讲一个大家都要喜欢的故事,创造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东西。事实上,从公共艺术的大量实践来看,私密的个人经验并不一定成为和公众分享的障碍。在奇妙镇,艺术家可以尝试,从每个人出发,从个人的经验入手,希望能够和公众分享个人的经验,是我们所期待的一个目标。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它会更大限度的形成公共空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公共艺术更具想象力,而不是单一化,同质化,平庸化。

03

打破商业空间和娱乐体验空间、生活空间和艺术空间的界线,争取做到。

这也是针对小镇的特色而言的。公共艺术小镇是让公共艺术渗透、融入小镇之中,而小镇本身自有它的业态,有它的商业、娱乐业,有它的生活空间。公共艺术在这个小镇中间的价值,是构筑每个人和他人相遇的平台,成为每个人介入小镇空间的媒介。人们在这个小镇感受到的应该是公共艺术与商业、娱乐、与生活的整体,而不是割裂的不同部分。因此,公共艺术小镇的空间是通过公共艺术的有效介入而形成一个复合型的小镇空间。

奇妙镇的公共艺术未必强调一定要以那种特别正式的作品形式出现;人们也不一定只是为了欣赏艺术才来到那里。小镇公共艺术的任务就是在那里即兴地出现,让人不自觉地参与进来。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国际公共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共艺术直接进入城镇的街道,直接进入商业空间,进入卖场,甚至餐饮空间;也包括进入休闲的亲水空间等等。公共艺术还可以街头表演,城市设施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人跟环境之间的互动。

过去泾渭分明的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公共艺术越来越呈现出下沉的趋势。只有当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艺术会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跟我们的生存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的,不刻意的,不作无谓添加的关系。艺术可以以的介入去促成交流对话的形成。国外有艺术家曾说,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与艺术相遇的难忘经验,并因而改变了我们的深度。所以,奇妙镇的公共艺术的使命就是希望为公众创造一次相遇的难忘经验,即便它称不上是“典型”的艺术,只要不被人轻易的遗忘,就值得鼓励;例如标牌、凳子、栏杆、垃圾桶、树木、水井盖等等。

04

充分尝试和运用公共艺术的各种形态,调动人的全部感官,创造一个全媒介的,公共艺术综合体。

公共艺术对空间的介入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单一化的以雕塑为主的媒介方式,不再是公共艺术的主导方式。今天公共艺术介入空间,有时候可能是靠光线的调整,嗅觉的导引,视觉的刺激,触觉的暗示;有时候还可能是一种不可见之物,如音响、气味等等,它们都能够成为今天公共艺术的元素。

今天,人们对公共艺术的体验更加微妙,一个人的无意识的旧有经验,可能因为某些细微的公共艺术媒介而被生动地的引发出来,这些变化将打破过去以视觉为中心的公共艺术的观赏和体验模式。

在本次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作品的征集中,特别强调了媒介的多元性。小镇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是建筑的,可以把墙面、地面、道路、广场、单体建筑都作为公共艺术的载体;雕塑就不用说了,可以是卡通的雕塑,动态雕塑;绘画中的涂鸦,三D的绘画;新媒体的影像艺术、声音艺术、灯光艺术、电子感应艺术,还有LED屏等等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媒介。另外还有装置艺术,可以和观众产生互动体验的各种装置;还有生态艺术,如生长性的植物,或者用废弃的环保材料做成的作品;还有地景艺术,在大尺度的大体量的空间,如街道、广场、建筑群、水面、湿地和大面积的植物为背景所创造的地景艺术;再有就是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城市家具,有实用性的城市用品,这些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媒介。

05

通过公共艺术创作营的方式,探索公共艺术的创作模式。

这一点对应的是本次艺术节的第二个任务。我们希望奇妙镇公共艺术节摒弃过去的创作方法,探索一个新的创作机制。

过去公共艺术创作机制上,无非是招标式的,公开征集式的,邀请式的几种,这些模式今天看来各有短板,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所形成的甲方、乙方关系不利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如你出方案,我来评审;你来做运动员,我做裁判员;在这个时候乙方往往为了将作品落成,简单迎合甲方,如果碰到一个对的甲方,质量还有保障;否则,艺术家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种甲乙方关系,不利于公共性的形成。例如,艺术家将精力更多放在了考虑甲方的需求,满足甲方的意愿上,而不是展开更多方面的思考和调研。例如说,针对一个小镇来创作,最重要的应该是考虑未来这个小镇的欣赏主体是谁?将来在这里居住、生活或者前来游览休憩的这些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如何揣摩甲方的心思,说服甲方上面。

传统的甲、乙方关系还有一个缺陷,不能做到集思广益。比如说招标,用了A方案,就由A来做,事实上,其它方案都是各有所长的,他们的精华部分,往往因为招投标的模式的限制而无法被有效地采用。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本次公共艺术节在创作模式上,采取了两种方式:个是创作营模式,这里所说的创作营还不是简单地和国际通行的那种独立创作的创作营类同,它在实际操作上,更类似工作坊的方式。工作坊在每个人方案的基础上,强调集体的头脑风暴,开放式听取意见。这次创作营特别需要一些真正的在公共艺术方面有创见,有思想的艺术家加盟进来,特别是青年的艺术家。所以我们在这一次征集令里强调,以选人为主,兼顾选作品。实际上我们并不要求参与者先入为主的已经把作品做好了,拿来碰运气;我们需要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参加创作营,一定要亲自来现场,根据环境,提出方案,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一旦到了现场,艺术家的想法可能就不一样了,了解了这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了解了这里的色彩、空间构成,再提出的方案,可能就和过去不一样了。

第二个是在创作营具体工作方式上,我们强调是一种协商式的,讨论式的创作。我们在征集令中也讲了,希望每一个参加创作营的艺术家都愿意接受这种讨论式的工作方式,我们将不分甲方、乙方,而是让业主方、策展团队一起,坐下来共同讨论。这其中肯定有争议、有坚持、有博弈、有妥协、有让步,但它们都是公开的。这样,公共艺术创作真正成为了一个共享的过程,每个参与者都可能从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大家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做好了,可能为我们未来的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创作模式。

06

通过艺术节,为奇妙镇量身定做一套与之匹配的公共艺术制度。

这是本次艺术节的第三个任务。事实上,公共艺术的创作模式探索也应该属于公共艺术制度的范畴。公共艺术制度对今天的中国的公共艺术而言,是目前是最突出的问题,制度的缺失,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的瓶颈。

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制度的艺术。美国的公共艺术起源就是从艺术的百分比计划开始的,也就是从制度建设开始的。目前中国公共艺术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它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我们所说的公共艺术制度是指在从事公共艺术活动的时候,它的规则,结构和方式;它一方面指一种条理化的规则;同时,它还指长期以来约定俗成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惯例,规矩和做法。

公共艺术制度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规划制度、管理制度、经费制度、作品遴选制度、评审制度、公示制度、监理制度、维护制度等各个环节。过去我们觉得公共艺术就是做作品,有人拿钱出来在公共空间做作品,做出来就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它应该是制度在先。制度的背后,是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早在19世纪,西方经济学界就出现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不光从经济看经济,还强调一些非经济、非市场的因素;它把人的经济活动放在一个制度化的、大的社会、人文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到了20世纪后期,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艺术制度的理论,它也强调,艺术其实不是仅由作品构成的,也不只是艺术家说了就算的。艺术是由一整套的艺术制度和习俗和惯例所决定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由制度决定的。制度理论的出现是艺术观的改变,它在方法论上也有重要的启示,它为人们认识艺术现象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

从制度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不能仅仅只是说做几个作品,用来点缀环境。从制度角度看,公共艺术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系统的产物,它受制于一系列的规则方式、规则和运作习惯,例如,选择不同的招投标制度,可能就决定了不同的作品面貌。

打造奇妙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这件事稳定的、长久的、可持续地做下去,就要先立规矩,建章立制。如果通过艺术节的积累,逐步形成奇妙镇的公共艺术制度,在规划、创作、管理、监督、建成后的维护、宣传推广、公共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那么将来奇妙镇在制度建设方面可望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很有意义范本。

总之,从襄阳出发,任重道远。它一方面意味着对华侨城集团这样一贯非常注重文化艺术的大型国企而言,公共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是它的一个新的出发点,由此可以开启新的篇章。另一方面,对公共艺术而言,襄阳华侨城的实践意味着它将尝试一些过去所没有的一些新做法,引领公共艺术更上一层楼,有针对性地探索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

我们对襄阳华侨城公共艺术节充满了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供参考,具体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为准,请谨慎核查
大家都在看
    置业顾问推荐
      楼盘问答更多>>

      一有新消息立即通知我

      价格变动

      开盘预告

      楼盘动态

      看房团

      立即订阅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